
全球首届机器人竞技大赛落幕 中国团队斩获全能冠军
发布时间:2025-08-20 07:28:01 | 次浏览
在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,全球首届机器人竞技大赛于近日在瑞士洛桑圆满落幕,这场为期一周的赛事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的顶尖团队,参赛机器人通过速度、力量、精准度和协作能力的综合比拼,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的前沿成果,中国“创世纪”团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全能冠军,日本“樱花动力”和美国“钛星科技”分获二、三名。
本次竞赛分为四大项目:障碍竞速、举重对抗、精准投掷和团体协作,在障碍竞速中,机器人需在3分钟内穿越布满斜坡、窄桥和移动障碍的赛道,中国团队的“疾风-X”型号以流畅的动态平衡算法脱颖而出,创下1分48秒的赛会纪录,日本团队则凭借仿生关节设计在举重环节表现亮眼,其机器人“Atlas-J”成功举起自重15倍的杠铃。
精准投掷项目成为全场焦点,美国团队开发的“狙击手”机器人以98%的命中率完成10米外目标投射,但中国团队在压轴的团体协作赛中实现逆转,他们的多机协同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共享,仅用规定时间的60%便完成了复杂物资运输任务,赢得评委kaiyun“近乎完美”的评价。
大赛技术委员会主席、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·穆勒指出:“这些机器人展示了从工业应用到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。”冠军团队采用的“神经-机械反馈”技术,能让机器人在跌倒后0.3秒内自主调整姿态,而德国团队的可变形履带设计则解决了复杂地形的适应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赛事严格禁止远程人工操控,所有动作均依赖机器自主决策,中国团队领队张伟表示:“我们像训练运动员一样‘训练’机器人,通过数百万次模拟学习优化算法。”这种“体育化”的训练模式或将成为未来机器人研发的新方向。
尽管赛事获得广泛关注,部分学者对机器人体育的伦理边界提出质疑,牛津大学科技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汉娜·科尔曼认为:“当机器拥有‘竞技能力’,人类是否在模糊工具与生命的定义?”对此,国际机器人竞技联盟(IRSF)回应称,本届赛事已设立“安全红线”,包括禁止攻击性设计和能源限制条款。
IRSF同时宣布,下一届大赛将增设“创新技术奖”,鼓励环保能源与残障辅助类机器人参赛,法国里昂已成功申办2026年赛事,预计参赛规模将扩大至50国。
中国“创世纪”团队的胜利并非偶然,据透露开云体育,其核心成员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和科技企业,研发过程中获得国家“智能体育”专项基金支持,队员林菲在颁奖仪式上坦言:“我们花了两年时间突破多机协同的延迟瓶颈,每次失败都是为今天这一刻。”
这一成绩也引发国内对机器人教育的关注,上海科技大学已宣布开设“竞技机器人”专业,而北京市教委计划将机器人竞赛纳入中学生科技运动会,业内普遍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的深度结合,“机器人运动员”或将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赛道。